社保9月1号实行什么政策 新规定个体户不用签劳动合同吗?
新规定个体户需要签劳动合同的,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规定个体户不签劳动合同属于违法,2025年社保9月1号实行缴纳社保不能自愿放弃政策,既无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“协商一致”还是劳动者“单方承诺”放弃社保,均属违法无效约定!包括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、兼职及临时工,只要存在劳动关系,雇主必须缴纳养老、医疗、工伤、失业、生育五险。言外之意就是,只要从公司账户发公司,都必须要交社保了!
9月1日起,企业必须给员工交社保,无论员工是否自愿,用人单位必须为所有员工(含临时工、试用期人员)缴纳社保,任何“不缴社保’协议或承诺均无效。
若单位未依法缴纳,员工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(每工作1年补偿半个月工资)。
2025年9月1日起,社保新规正式实施,这次的调整力度堪称近年来最大,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社保缴纳中的一些“潜规则”,与每一位劳动者和企业息息相关。
新规核心要点一:“自愿放弃社保”协议无效。无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协商约定,还是劳动者单方承诺放弃社保,比如签署声明、换取现金补贴,都因为违反《劳动法》《社会保险法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。社保缴纳是法定义务,涉及公共利益,不能通过私约免除。
要点二:覆盖范围扩大。新规适用所有雇主类型,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、临时工、兼职人员等,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就必须缴纳五险,即养老、医疗、工伤、失业和生育。灵活就业人员中,无雇工的个体户可自主参保;有雇工的则必须为员工缴纳。
要点三:企业违规后果严重。企业若未依法缴纳社保,需补缴欠费,并按日加收0.05%滞纳金。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,要求企业按工作年限支付补偿,每满1年赔1个月工资。若员工在未缴社保期间发生工伤或大病,企业需全额承担医疗赔偿,甚至可能被纳入失信名单。
要点四:劳动者权利与风险并存。劳动者可随时维权,无需退还此前领取的“社保补贴”,不过企业补缴后可要求返还补贴款。但放弃社保将丧失医保报销、养老金积累、工伤赔偿等兜底保障,短期现金收益无法覆盖长期风险。
此次新规对各方都产生了影响,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在企业端,尤其中小微企业,成本压力增大,社保支出可能占人工成本30%以上,部分企业甚至选择裁员、涨价或注销,比如惠州一家电子厂就因无力承担社保成本,宣布8月31日前注销。企业的应对策略包括转向外包、短期合作或返聘退休人员,因为这些方式无需缴社保;也有企业选择优化薪资结构,将社保成本转化为绩效补贴。
从劳动者端来看,低收入群体面临困境,月薪3000 - 5000元人群,个人社保缴费约500元,这可能导致可支配收入锐减。而且73%劳动者担心举报企业不缴社保后会遭“穿小鞋”或失业,所以被迫妥协。
政策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公平性和弹性方面。社保缴费基数按“社会平均工资”设定,但民营企业实际工资普遍低于国企和公务员,导致缴费基数“虚高”。新规未区分企业规模,小微企业呼吁出台阶梯式缴费或缓缴政策。
面对新规,劳动者和企业都需要做好应对。劳动者要定期核查缴费记录,可以通过“电子社保卡”或地方社保平台查询。留存好劳动合同、工资流水、放弃社保协议等证据,以便维权。灵活就业者要利用好地方补贴政策,像北京灵活就业者就能享2/3缴费补贴。
企业则要在9月1日前自查整改,补缴历史欠费可避免经济补偿责任。合规优化方面,避免拆分工资,比如将4000元拆成“2700工资 + 1300补贴”这种操作;还可以采用智能设备替代部分人工,降低社保依赖。
总的来说,新规终结了“自愿弃保”的灰色地带,强化了社保的强制性与普惠性。虽然短期可能加剧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,但长远看有助于构建更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。政策落地后,如何平衡劳动者权益保障与企业生存成本仍是改革关键,未来或许需要配套减免政策或差异化缴费机制,让社保制度更加完善 ,真正做到惠及每一个人。